“以书读书”琐谈

时间:2024-05-03 07:44:05来源:龙京快讯网作者:百科

原标题:“以书读书”琐谈

所谓“以书读书”,以书读书大致有四种情况。琐谈第一种情况:阅读时遇到生僻的以书读书、不理解的琐谈知识点,需要查阅工具书,以书读书工具书有时会给出多种解释,琐谈读者根据语境揣摩,以书读书选择正确释义;第二种情况:为了深入阅读A书,琐谈选择对A书进行校注的以书读书B书对比阅读;第三种情况:一个知识点多个人进行了专门的行文论述,读者需逐文阅读,琐谈通过“交换——对比——反复”进行拿捏;第四种情况:阅读时,以书读书发现作者引用一些他人论断,琐谈这个论断究竟是以书读书什么意思,往往需要到原著语境下去领悟,琐谈通过通读原著原文,以书读书弄清引文论断的原意。

第一种情况,适用范围难以界定,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养成随时查阅相关工具书的习惯,不能不懂装懂、囫囵吞枣、似是而非。比如《新华字典》《古汉语辞典》《新华成语典故》等,就是很好的工具书。

第二种情况,多适用于一些古典国学书籍的阅读。比如,《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涉及内容包罗万象。有的需要阅读《红楼梦人物关系图》、有的需要阅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眉批、有的需要阅读《周汝昌解析〈红楼梦〉》等专著。孤立地读一本《红楼梦》原著是很难领悟其深奥的。再比如,读《论语》就可以借助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之《论语集注》进行辅助阅读。

第三种情况,理论性专著和规章制度中比较常见。比如,关于“干部政策”的论述。《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干部政策》一文讲了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善于识别干部;二是必须善于使用干部;三是必须善于爱护干部。《陈云文选》第一卷《论干部政策》一文开篇讲道:“干部政策,拿通俗话来讲,就是用人之道。”文中陈云又用12个字,分四个问题进行了解释:第一,了解人;第二,气量大;第三,用得好;第四,爱护人。进一步阅读《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六章第三十五条关于党的干部条款讲道:“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使用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通过阅读《毛泽东选集》《陈云文选》《中国共产党章程》相关章节,读者对我党的干部政策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四种情况,学术性著作、评论性文章中多会遇到。比如,袁枚的《随园诗话》是一部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卷三《诗难事也》篇引用了《续诗品》“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如果把此句放到《续诗品》之《勇改》篇全文语境下去理解,“千招不来,仓猝忽至。十年矜宠,一朝捐弃。人贵知足,惟学不然。人功不竭,天巧不传。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如此,就更能明白“诗难事也”的论断了。再比如,有的评论文章会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就此句而言,含义不难理解,如果再读一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句,就会对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如果通读整篇《岳阳楼记》,则会是另一种境界。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古人还讲:“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用心未必不然。”全信书上说的,读书就容易被动。不知、偏信、偏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则会产生认识上的局限。“以书读书”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避免了不懂装懂、囫囵吞枣、似是而非;二是通过反复的比较梳理,增强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三是有益于发散思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以书读书”,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以书读书”,也是一种精读细读的读书方式。“以书读书”,让阅读更加全面深刻。(■刘奇山 董智彪)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