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塑造“幸福美丽和谐”城市精神风貌

时间:2024-04-29 19:50:25来源:龙京快讯网作者:娱乐

原标题:河源:塑造“幸福美丽和谐”城市精神风貌

河源举办2021年关爱困境儿童志愿服务活动。河源和谐受访者供图

2021年河源市学雷锋全民志愿服务行动月系列活动启动。塑造受访者供图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胡珍。幸福受访者供图

东江、美丽新丰江环绕的城市河源城区。 黄赞福 摄  

九连山下,精神东江河畔,风貌客家古邑河源刮起了文明新风。河源和谐

城市面貌显著提升,塑造政务服务高效廉洁,幸福志愿服务蓬勃开展,美丽文明新风广泛弘扬……每一个细微之处,城市都在展现着“幸福美丽和谐”的精神城市精神风貌。

“小孩交给这些志愿者,风貌上车下车、河源和谐护送时都觉得安心。”早上7点半,河源市第三小学的家长志愿者们已早早到位,热情地在校门口开展志愿服务,协助保安、老师维持交通秩序,指引车辆分流,为学生们撑起了一把“校园安全保护伞”。

在城市的学校、社区、办事大厅等场所,红马甲志愿者主动服务,帮群众解决问题。交通秩序维持、环境卫生清理、办事指南解答……活跃在各个角落的志愿者已成为展示河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近年来,河源持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龙头工程和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高质量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结出累累硕果。

2014年以来连续3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资格;2021年以全省第二的历史最好成绩,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连平县荣膺首批全国文明县城;东源县荣获“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涌现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胡珍,“中国好人”李志青、邓亮新、孙尘演等一批先进典型;出台《河源市帮扶礼遇道德模范暂行办法》,推进《河源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

站在新起点、扬帆新征程,河源将文明创建作为建设“幸福美丽和谐”河源的总抓手、总引擎,扎实推进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着力提升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市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推进“十大工程”建设,着力营造“十大环境”,扎实推进“四级文明联创”和全域文明创建,努力推动文明创建形成大格局、大合力、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明创建的获得感幸福感,全力以赴推动河源早日迈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南方日报记者 黄敏立 通讯员 朱智捷 苏勇军

深化志愿服务

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活动圈

近日,河源市源城区东埔街道兴源路社区组织志愿者到市区绿苑小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市民赖女士看到志愿者又进小区开展活动,十分高兴:“社区经常组织志愿者进小区开展便民志愿服务活动,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深受广大居民的欢迎。”

今年来,兴源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围绕讲、评、帮、乐、庆等形式,广泛组织辖区居民群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依托源区举“点亮文明之光及小积分大文明”线上活动,发动居民群众勇跃参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秉承“守初心、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交通劝导、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帮扶弱群体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如春节送对联,元宵送汤,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饼等得到了辖区居民的踊跃参与和一致好评。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兴源路社区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取得的成效,是河源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活动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河源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依托全市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4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阵地建设、实践活动、志愿服务为着力点,建立理论宣讲平台1539个、教育服务平台820个、文化服务平台1151个、科普服务平台547个、体育服务平台771个,积极打造符合标准规范、具有河源特色、成果落地见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圈,群众步行15分钟即可就近参加实践活动,享受便捷舒心的文明实践成果。

如今的河源市,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据介绍,2019年以来,河源围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等方面内容,先后开展了7万余场次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群众593万余人次,部分镇(街道)、村(社区)等利用自身优势,着力挖掘品牌,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本地本单位实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借助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以“小切口解决民生大问题”为导向,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精准提供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将阵地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成果。

完善公共设施

打造推窗见绿美丽宜居环境

“现在生活舒适多了,道路升级、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小孩有游乐场所,我们老人也有锻炼的地方。”家住河源市源城区东埔街道红星路社区富景小区的居民徐南星告诉记者,他每天送完小孩上学后,会散步到社区的运动场健身,然后再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生活非常便利。

在河源,像徐南星这样享受社区便利生活的市民有许多。近年来,河源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通过实施“百街千巷”综合整治、老旧小区改造、农贸市场改造等工程,投入50亿元加快城市建设,改造完成1132条街巷、130个市政工程,建设16条精品示范街,提升整治小区201个、农贸市场21个,新建或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95所、新增优质学位3万多个,极大改善辖区居民生活环境,补齐民生短板,积极打造便民、惠民的宜居环境。

在源城区新江街道,6个社区均设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健身室、舞蹈室、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室等;辖区内有7个农贸市场、户外全天候开放文体活动场所20多处;内设小学3所,幼儿园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所,居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完成日常所需。

打太极、练瑜伽、跳健身舞、唱歌……每天早晨、下午和晚上来河源客家文化公园休闲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河源客家文化公园越来越漂亮,公园绿化面积不断增加,各项设施越发完善,周边景观也有所提升。”说起公园的变化,正在锻炼身体的市民沈先生连连称赞。

文明是最美的风景,风景是文明的体现。近年来,河源积极抢抓“双区”建设的重大历史契机,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三江六岸生态景观城市功能廊道,新建体育公园11个,城市公园数量超100个,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1.13%,达到推窗见绿、出行300米见公园的要求。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794.76公顷,绿化覆盖率42.55%;全市绿地面积1658.52公顷,公园绿地面积464.1公顷,绿地率39.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31平方米。

此外,在2020年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中全国排名第二,绿色成为了河源最鲜明的底色、最响亮的名片,都市经济、现代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河源已经成为绿色湾区、美丽湾区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重要承载地。

倡导文明新风

营造“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倡导公筷公勺、鼓励低碳出行、推行垃圾分类……近年来,河源持续开展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行动,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平时看到这些健康宣传栏,我都会停下来看一看,认真学习健康知识。疫情发生后,我们无论在家还是去外面吃饭都会使用公筷公勺,文明用餐。去公共场所就会戴好口罩。”近日,河源市区建设大道电信广场前新更新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引起了市民黄先生的注意,他在宣传栏前驻足浏览,认真学习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等知识。黄先生说,政府一直倡导文明新风尚,让市民生活越来越健康。

今年10月份,河源市卫健局从宣传内容,宣传栏材质、设置点等对全市45个健康教育宣传栏进行全面更新,实现街道、社区、农贸市场、车站和医院健康宣传栏全覆盖,着力打造内容新颖亲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宣传阵地。

得益于“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大力倡导,近年来,河源全市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7年的11.6%上升到2020年23.1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市民的卫生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保持1米社交距离,使用公勺公筷的良好卫生、饮食习惯逐渐成为市民生活新风尚。

绿色低碳出行不仅节约能源,更是良好的生活方式。为畅通市民绿色低碳出行之路,近年来,河源市城管综合执法局先后出台相关文件,通过推行第三方管理、建立重点区域专人值守机制、完善评价监督机制、实行一票否决退出市场机制等举措,全力破解城区共享单车管理难题。

如今的河源,共享单车停车难、停车乱不再是城市“痛点”,摆放整齐划一的共享单车不仅成为市民短距离出行首选方式,更成为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果距离短的话,骑共享单车不仅方便,而且低碳环保,比自己开车好多了。”市民李先生说。

此外,河源全力打造绿色环保便捷的城市新型公共交通模式,市区公交电动化率达到100%,已全部换成新能源电动车。

推行垃圾分类,提升环境品质。河源将垃圾分类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重要一环,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共建一座城·共享一个家”等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通过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方式,着力在体制机制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宣传发动等方面精准发力、精心施策,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全市区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开展率达100%。2021年上半年,河源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取得了全省排名第四的好成绩。

数说文明

截至目前,河源投入50亿元加快城市建设,实施“百街千巷”综合整治,改造完成1132条街巷、130个市政工程,建设16条精品示范街,提升整治小区201个、农贸市场21个,新建或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95所、新增优质学位3万多个。先后共有16万余名党团员志愿者、近百万群众积极投身文明城市创建一线。

累计获得8个全国文明村镇、11个全国文明单位、3所全国文明校园、1户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1人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涌现出11名“中国好人”、2名“广东省道德模范”、71名“广东好人”,2个志愿服务典型得到中宣部表彰,彰显了河源文明力量。

全市新建体育公园11个,城市公园数量超100个,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1.13%,达到推窗见绿、出行300米见公园的要求。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794.76公顷,绿化覆盖率42.55%;全市绿地面积1658.52公顷,公园绿地面积464.1公顷,绿地率39.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31平方米。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群众原创艺术花会等3900多场公益文化惠民活动。

文明微光

河源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谢贵花:

悉心照料公婆40年 用大爱演绎人间真情

黝黑的皮肤,瘦小的身体,这是谢贵花给人的第一印象。40年来,她无怨无悔地照顾先后生病的婆婆和公公,尽心尽力把弟弟妹妹和孩子从嗷嗷待哺抚育到长大成人,用行动诠释了最朴素的孝道和仁爱。也因此,谢贵花荣获2020年河源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称号。

1980年,谢贵花嫁到河源市连平县陂头镇夏田村三角楼,刚一进门就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庭:患病的婆婆和4个未成年的弟弟妹妹。“既然来了这个家,就有责任把他们照顾好。”谢贵花说。

此后,婆婆多次心脏病突发,谢贵花及时发现,背着婆婆赶几里路去医院看病,并在医院不眠不休地照顾婆婆。家里经济状况差,谢贵花二话不说,把娘家给的压箱底的钱全部拿出来给婆婆治病。然而,婆婆病情越来越严重,没过一年就去世了。

但生活还要继续。谢贵花每天辛勤劳作,把所借的医疗费全部还清。生活刚刚有所好转,1990年夏天,公公突然中风瘫痪,她又担起了照顾公公的重担,每天端水送饭,处理大便小便等等。卧床久了的公公又患上老年痴呆症,对照顾他的人又打又骂。“我能理解公公遭受的痛苦,一直把他当成亲爸看待,只希望他能过得好一点。”

在公公婆婆患病期间,谢贵花为他们梳头、穿衣、剪指甲、按摩等,她嫁入夫家的40年,也是悉心照料老人的40年。40年来,她默默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最朴素的孝道、仁爱。

多年来,谢贵花对丈夫的弟弟妹妹视若己出,和丈夫一起勤劳俭用,细心照顾着他们长大并供他们上学。一年四季,谢贵花起早贪黑,用柔弱的身体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使得她落下了一身的病,却从不舍得花钱医治,但是每当到了要给家人花钱的时候,她却从不吝啬。提到谢贵花,村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从花样少女到如今年近花甲,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心中的至诚至善,谢贵花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用40年真情谱写一曲人间大爱的赞歌。

凡人善举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胡珍:

孝老爱亲20多年,资助9位晚辈读书成才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从来没想到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十分意外也十分荣幸。”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来自河源市龙川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胡珍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谈到所获荣誉,胡珍如是说。

胡珍被称为河源“好嫂子”。面对公婆体弱多病、小叔子身体残疾,胡珍待公婆如父母,待子侄如己出,济叔嫂若一家,扛起生活重担,撑起温馨幸福的家。

1992年胡珍结婚时,丈夫一家都生活在农村,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婆婆患有骨质增生等疾病,身体抵抗力非常差,隔三差五病患不断,公公10年内经历了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等重大疾病。丈夫5个兄弟姐妹,小叔子身体残疾,常年病痛缠身。作为儿媳妇,胡珍总是尽心尽力照顾两位老人,端屎接尿、送水喂饭,公公病情危重住院时也是通宵照看。

平日里,老人逢人就夸胡珍就像自己的亲闺女。公公去世以后,婆婆很受打击,精神状态不好,胡珍经常开导婆婆,为她精心准备饭菜、做康复治疗,用无微不至的关爱打开老人的心结,让婆婆渐渐从痛苦中走出来,身体也渐渐恢复过来。

为让身体残疾的小叔子得到更好的治疗护理,胡珍夫妇筹钱给小叔子在县城买了一套住房,帮助小叔子开了一家粮油店,改善他家的生活条件。家里家外在胡珍精心安排下,打理得井井有条。

2001年,小叔子因病离世,留下当时一双年幼的儿女。胡珍把侄子侄女接到身边抚养。20年来,胡珍对侄子侄女视如己出,悉心教育。为实现侄子的音乐梦想,胡珍省吃俭用支持小侄子考入音乐学院,学成后回到龙川成为一名教师。小侄女因先天性软骨发育不良,生活难以自理,胡珍不辞辛苦、悉心照顾。在胡珍的教育和鼓励下,侄女乐观知礼,身残志坚,被评为“龙川十大孝亲少年”。胡珍和丈夫还成立家族助学基金,每年奖励婆家、娘家品学兼优的后辈。20多年来,胡珍和丈夫资助侄子、侄女等共计9人读书,成长为公务员、医务工作者、教师等,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作出贡献。

近年来,胡珍先后荣获广东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也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黄敏立)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