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800年古村的蝶变之路

时间:2024-05-03 03:42:21来源:龙京快讯网作者:探索

原标题:岭南800年古村的岭南蝶变之路

南社明清古村落(国家4A级旅游景区)航拍日落俯瞰图。黄伟兴 何绮莹 摄

从东莞市茶山镇南社古村服务区出发,年古沿着狭长的蝶变白石路往前走,一幢幢极具历史感的岭南老建筑映入眼帘:青砖、素瓦、年古土坯……各式各样、蝶变不同时期的岭南元素在游客面前呈现。

“2014年,年古我初到南社,蝶变村子里没有多少人,岭南到处都破破烂烂的年古。”南社村网红民宿店——隐香古苑经理刘女士说,蝶变经过近两年的岭南修缮整治,南社村有了如今这番精致模样。年古

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是蝶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

南社村以古村落保护为重点,通过古村活化、文化挖掘等方式,实现从无人问津到游人如织的华丽转身,为全省乡村振兴古村落保育活化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从发展“鸡肋”到保存完好

“这些祖先留下的宅子,即使是塌了,也没人敢动。”曾几何时,南社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谢柱成望着几幢破败的古宅,有些无奈,“南社村的大部分古建筑都是这般景象,村民不愿住,游客来了也只看看祠堂。”

谢柱成口中的明清古建筑群,村内现存近11万平方米,始建于南宋,有800多年历史,是东莞市乃至岭南地区广府农耕文化特色古村落,也是全国现存最大的明清古村落之一。早在2000年,茶山镇政府便开始有针对性地保护这座古村。2005年,南社村成功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次年,村内19处建筑本体申请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单位”)。

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保护体系,年代久远,这些老建筑残破不堪。“南社村许多地方都不敢随便改造。”在谢柱成看来,因为村里有国保单位,他们宛如博物馆的清洁工,生怕一不小心便打碎了精美的艺术品。

古村要保护,也势必要发展。为此,2014年南社村找来了广州大学相关专家,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设计方案,最终提出“分类分级保护”的方式,将国保单位与普通建筑区分开,不同类别的建筑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修缮方案。

“红粉石、青砖、素瓦……在南社村改造过程中,这些传统元素统统都保留了下来。”作为南社古村保护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之一,茶山镇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办党支部委员李培军对村里的一砖一瓦都如数家珍,“风貌建筑要最大程度统一风格,尽量采用老材料、老手艺,特别是一些微景观更应该保护好。”

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之下,南社村不仅古村建筑得以很好保护,整个保护区里的小公园、厕所、水塘、道路等都干净整洁,设施摆放井井有条,村落人居环境大幅提升。即便走在村子外围,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房屋也都保存完好,“这些独特的风格,才是当地人的根。”谢柱成感叹道。

从村民陆续离村到重现生机

村落的主体是村民,乡村治理要建立长效机制,离不开内部村民的参与。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南社古村村民陆陆续续搬离村子,留下为数不多的老年人,如何让村民参与进来成了一道难题。

“只有作为文化载体,古村落才是真正的活村落。”李培军说。

依托古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李培军为代表的文化工作者行动起来。他们查阅古书、与原住民交流访谈,将南社村许多被淡忘的历史故事记录下来,并补全细节。

“斋醮是南社非常重要的一项民间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清代早期……”李培军告诉记者,让村民参与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不仅体现在项目建设、服务行业的劳动力投入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恢复村子的特色民俗活动,如斋醮、农耕巡游等,让村民更有参与感。“有些老人家以前几乎不出门,但自从民俗活动恢复后,每次都积极参加。”李培军笑着说。

通过政府、企业和众多文化工作者的通力合作,现今的南社古村已探索打造出多项以古村文化为依托的民俗活动和文化产品。其中既有“南社忠孝文化节”“南社斋醮”这样的大型民俗活动,也有“茶山公仔”“茶山绸衣灯公”“九大簋”“将军饭”等各类特色文化产品。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田根胜教授说,古村落和古村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发扬古村文化,提升村民的归属感,进一步促进村民参与村落保护;同时,古村文化的传承与体现,也需要在保存完整的古村建筑和原有场景下才能进行。“民俗活动促进全民参与,不仅村民愿意自发保护,村落也更有生机。”他说。

从缺少人气到收入连年攀升

经过长期的整治修缮,南社古村的建筑风貌与道路环境焕然一新,村落的原生态也如预期般井井有条。即便如此,村子还是吸引不到游客,这成了谢柱成的一块心病。“到这儿游玩的基本都是本地游客,村里没有什么店铺,游客留不下来。”谢柱成说,留不住人使得古村的经济价值无法体现,原本引以为豪的特色古村成了“鸡肋”。

“不是为了修复而修复,而是活化利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院长邱衍庆说,古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在本质上是紧密关联的,特别是历史建筑,只有通过活化利用,才能使其真正具有生命力。

原来,为了尽可能维持古村原有的气息,南社村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保护工作中,忽略了业态开发,导致空有景致。长此以往,不仅村委会难以获取游客收入,村民也没有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古村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难以为继。

为了解决村子没人气的问题,2015年起,南社村村委会与东莞市南社创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南社创意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古村开发、运营交由公司管理,村委会则行使统筹与监督职能。

“我们和村委会一致认同村落的开发不能过度商业化,要尽量保留原始的村落味道。”南社创意公司副总经理郭优介绍说,2015年至今,村委会和公司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村落环境治理、古建筑修缮等基础工作,同时加大业态开发力度。

“以民宿开发为主,既可以把房屋利用起来,也能保留村子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郭优说。

同时,南社创意公司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不仅通过雇佣村民、支付房租等方式提高村民收入,还指导了20余家村民从事民宿开发、文创产品经营、特色农产品售卖等工作,形成企业村民创收、企业反哺村民、村民自发参与的良性互动模式。

目前,南社创意公司共雇佣南社村民85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90%以上,公司每月支付给村民房租租金近30万元。经过悉心运营,南社古村景区收入连年攀升。截至2018年,南社明清古村落景区接待人数超百万,门票收入达230万元。2018至2021年期间,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达到千万元。“近两年多来,景区经营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有信心。”郭优说。

■智库观察

鼓励村民自发参与建立古村活化长效机制

“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冯骥才曾说:“抢救古村落就是和时间赛跑。”古村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却面临“空巢”危机,有的村落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多已破败,愈发落后。村落的本质,是承载着村民日常起居、衣食住行的社区场所。要真正长期有效地保护古村,合理活化利用、“让古村更像乡村”尤为重要。

活化利用是乡村振兴、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记者走访调研时发现,通过发挥村民自治自理能力,不仅政策措施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使得古村保护及活化利用长期维持。

但是,如何激发村民潜力,调动村民参与古村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是一大难点。村民既是村庄的居住者,也是村庄的利益分享者。这种利益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实实在在的物质收入,也有村庄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便利,以及村落自身文化带来精神上的满足等。因此,在实践中要因地制宜,找寻适合本村的利益促进方式,促使村民自发参与。

村庄的主人永远是居于其中的村民。在进行古村保护及活化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尊重村民的权利与意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方式赋予村民权利,让其参与到古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中来。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施美 实习生 沐兴钰(黄进 施美)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